关于建立和推行全县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 注册登记和认领志愿服务制度的通知
来源:
长武党建网
日期:2018-06-26 15:44:36
点击:880
属于:社区党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渠道,扎实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渠道,扎实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学校全体在职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为主体,鼓励离退休党员和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员参加。
二、职责任务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学校党员原则上到单位驻地所在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单位党组织职责任务。一是制定工作计划。立足工作实际结对1个社区党组织,与结对社区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结对共建工作计划;负责本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安排和总体协调。二是组织党员报到。做好思想动员,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党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三是加强考核管理。定期了解党员在社区表现和服务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要求并进行考核评价。四是做好供需对接。帮助党员解决在社区服务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五是参与社区共建。各单位与驻地社区结对共建,积极配合社区组织设计活动载体,利用“党员集中活动日”、“联动共建”等,开展各种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在职党员职责任务。一是参与社区建设。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认领1个以上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主动公开党员身份,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管理和社区居民监督。参加2次以上助学助困、敬老助残、帮扶优抚、维权帮教以及社区文化、卫生、环保、平安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二是宣传政策法规。带头和带动群众遵规守纪、依法办事。三是了解社情民意。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反映群众诉求,每年提出1条以上促进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建议。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单位或社区党组织反映,交转有关机构办理。四是服务社区群众。主动联系和服务身边群众,有条件的可与社区困难群众特别是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结成对子,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社区党组织职责任务。一是掌握党员信息。做到在职党员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兴趣特长、服务意愿等基本情况“四清”,注意保护党员个人隐私。二是按需设岗定责。全面梳理居民群众的各类需求,分类设置若干服务项目及服务岗位,按照居住区域或党员专长,把党员编入相应的网格服务团队或志愿服务团队,方便党员参与服务。三是经常开展活动。积极为结对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创设载体、搭建舞台。可以利用“党员集中活动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履行监管职责。随时了解掌握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对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反馈,协助单位党组织做好监督管理。五是整合党建资源。主动争取结对共建单位的支持,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步骤
建立和推行全县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登记和认领志愿服务制度,具体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分步实施。
(一)部署准备。各单位党组织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分发《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单》(附件1)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2),引导党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二)集中报到。在职党员持所在单位党组织出具的《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单》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于2017年3月底前到所在单位结对社区党组织报到。社区党组织专人负责接洽工作,将《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回执单》(附件1)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留存。各单位党组织根据反馈情况填写《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情况统计表》(附件3)对未能报到的在职党员,要摸清原因,做好工作,督促其及时报到。年底以前,全县在职党员干部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95%以上。
(三)统计汇总。县级各部门党(工)委负责收集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情况统计表》(附件3)于4月10日前报送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报到情况汇总填写《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登记表》(附件4),建立本社区在职党员信息库,记录在职党员的基本信息和报到情况;根据社区实际、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按照“地缘、业缘、趣缘”模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设定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
(四)服务践诺。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社区党组织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定期发布服务菜单,让党员自主认领、群众自主选择,提供精细化服务。探索网络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引导党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提供民事代办、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便捷高效的网上服务。开展主题服务。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学校也可整合已有的志愿服务、公益慈善项目,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其他特殊时间节点,组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五)双向管理。建立服务记录制度。社区党组织按照《在职党员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附件5)的内容格式,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档案,对其服务情况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并留存影像资料。建立沟通反馈制度。社区党组织每年12月底将《在职党员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和服务整体成效等情况,以适当形式反馈所在单位。单位党组织要及时与社区党组织沟通,经常了解党员社区表现;定期组织本单位党员座谈交流进社区服务的感受和体会,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党员更好地在社区发挥作用。
(六)考核评议。各单位每月至少组织本单位党员进社区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并对本单位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行积分制管理(每个党员每年满分为10分,服务1次积1分),依据社区反馈意见和党员积分情况推选表彰一批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要将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在本单位范围内公布。对无故不去社区报到,或虽报到但未达基本服务要求的在职党员,取消当年各类评先评优资格。
四、工作要求
建立和推行全县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注册登记和认领志愿服务,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富裕、美丽、和谐、幸福新长武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一要坚持领导带头。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到社区报到,带头参加社区有关活动,带头服务社区群众,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榜样。要关心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选择基础薄弱、情况复杂、困难较多的社区建立联系点,经常到社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要注重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要简便易行、务求实效,让单位好组织、党员好参与、社区好操作,避免不切实际,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三要注重常态长效。要结合已经开展的各类结对共建、联系群众等活动载体,采取集中服务与分散服务、定期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防止走过场、一阵风。要及时总结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成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常态化、长效化。